1967年,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党政军领导。在这群人中,周总理迅速捕捉到了皮定均的轮廓。
总理脸上洋溢着喜悦,径直走向皮定均,与他热情握手。一瞥见他的身影,周总理便不禁回想起那场发生在21年前的中原突围,那场惊心动魄的战斗。
他当时笑眯眯地对皮定均说道:“你昔日指挥的皮旅,打仗真是了得!即便在中原突围的艰苦时刻,尽管只是一个小旅,但在中央眼中,它已被视作一支方面军。”
周总理的此言引发了众多猜测,那关于皮定均的皮旅究竟有何等实力?在经历了中原突围后,皮定均究竟率领多少部下成功突围?
抗战结束之际,国共两党之间弥漫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气氛。蒋介石在暗地里部署军队,蓄势待发,意图对解放区展开攻势。然而,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,他亦不得不如履薄冰,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的假象,甚至不惜主动伸出橄榄枝,邀请毛泽东主席赴重庆进行和平谈判。
毛主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前往重庆的冒险之旅,双方最终成功签订了和平协议。然而,这一成果却让蒋介石深感不悦。目睹自己的计划被彻底颠覆,他索性撕下了伪装的面具。
1946年6月,蒋介石集结大量精锐部队,公然违背和平协议,发动了对解放区的全面攻势,其中首要攻击目标便是中原解放区。
昔日,中共的核心解放区域遍布于山东及华北地区,这些区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蒋介石军事攻势的首选目标。然而,横亘在国民党面前的中原解放区,却是他们必须征服的关键地带,若不能将其收入囊中,蒋介石便无法向其他各地派遣兵力。
为彻底根除这一心腹之患,蒋介石动员了11个军、26个师的共计30万大军。同时,他们在中原解放区周边构筑了数千座碉堡,并精心打造了多重防御体系。此举旨在利用中原地区四面环敌的地理优势,将中原解放区团团围住,意图一举消灭驻扎于此的解放军主力。
蒋介石此举无疑给中共带来了相当棘手的困境,相较于其他大型根据地,中原解放区的兵力并不充裕,可供作战的部队仅有六万余人。
李先念等人的耕耘虽久,解放区的建设亦进展顺畅,然而中原之地,险要难寻,欲破解敌人的重重围困,谈何容易。
此外,李先念等同仁肩负着一项重任,即竭力牵制住国民党的庞大军队,以确保为其他解放区的备战争取宝贵时间。
然而,战局瞬息万变,刘峙等将领运筹帷幄,国民党军队四面八方迅速合围,而蒋介石亦源源不断地增派兵力。
眼见局势危急,毛主席等人立即给李先念等中原解放区的负责人发电,要求他们不要考虑其他的,必须尽快突围,主席也清楚中原一带突围有多艰难。
因此,他特意告诉李先念等人,一定要生存第一。接到主席的指令,中原解放区的部队迅速开始准备,他们商议之后,很快确定了突围的方案。
中原解放区的军队划分为三支主力,李先念等将领率领中原军区直属部队与二纵队的主力部队组成北路;而副司令员王树声则指挥除第一旅之外的剩余一纵队部队,形成南路。两路大军同步启程,旨在迅速突破敌军的封锁线,实施向西的战略突围。
固然,如此大规模的行动极具风险,因此第三路部队肩负起了更为艰巨的使命。在皮定均的率领下,第一纵队的第一旅向东进发,制造主力部队东进的假象,以此迷惑敌方,并为主力部队向西实施突围提供了掩护。
待我军主力突破平汉路防线,各部再行自行规划突围路线。然而,第一旅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,他们需承担起牵制敌方大量兵力的重任,以便为主力部队争取宝贵时间。如此一来,他们自身想要成功突围的难度便大大增加。
年仅15岁的皮定均便投身红军,自此跟随部队转战四方。在长征的征途上,他成长为四方面军中的一员杰出猛将。及至抗日战争时期,皮定均已成为129师特务团的团长。
继而,他受命率部进驻豫西,连战连捷,击溃众多日伪势力,进而成功建立了豫西根据地。他的部队亦随之改编为第一旅,长期驻守于光山县周边,位居中原解放区的最东部。
鉴于皮定均部队驻地的战略位置,以及其卓越的军事才能,由这位镇守东大门的勇将担负起向东牵制敌军之重任,实乃合情合理之举。
皮定均接获指令后,迅速行动,着手部署部队准备工作。然而,他们很快便遭遇了难题。国民党方面早已预测解放军将尝试向东突破,因此将主力部队及重要防御工事部署于东部。特别是在商城潢川一线,敌方集结了四个军的兵力,以及数个团的地方武装。
皮定均坚定地贯彻了指令,随后他调度部队向东进发,布阵成势,仿佛准备与敌军展开一场决战。此计果然令敌军心生畏惧,国民党方面对东线解放军的规模一无所知,一时间不敢贸然行动。
不久,经过数轮试探性的攻势,国民党最终下定决心全力进攻。凭借兵力上的优势,他们从三个不同方位对皮定均所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。
为为主力部队争取宝贵时间,皮定均果断指挥部队顽强坚守阵地,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,最终成功延缓了敌人的攻势。
如此连番阻截,第一旅的伤亡亦颇为惨重。幸得中原军区再次调度,独二旅化装成司令部,成功吸引了敌人的部分兵力,否则,这场惨烈的战斗恐怕还将持续下去,他们确实难以承受。
皮定均正一面指挥部队执行既定任务,一面深思熟虑着如何部署部队实施突围。目前,若他们意图撤退,显然并非易事。
我旅全体将士逾六千人,其中不少战士系自抗战以来历经烽火洗礼的老兵。若突围部署稍有不当,这支精英之师或将遭受无谓的损失。
皮定均随即紧急召集旅党委会议,共同商讨突围之策。然而,与会者很快意识到,他们似乎陷入绝境,无论是南行还是北进,都横亘着长江黄河等难以逾越的天堑,而将敌军引向主力部队的西进亦非可行之计。
皮定均深思熟虑,最终毅然决然地作出了一项大胆的战略决策,那就是选择向东实施突围。
这一消息令众人皆感震骇,若向东能够成功突破重围,的确有望抵达苏皖解放区。然而,众所周知,东面早已成为敌军严密布防的地带。他们需直面四个正规军的强大敌军,且要跨越众多封锁线和碉堡群,此情此景,似乎成功突破几无可能。
此刻,政委徐子荣提出了一项策略:部队在完成既定任务后,先行摆出全军进攻的姿态,以此吸引敌军注意力。随后,我军部队在敌军出动之际迅速后撤,选择一处隐蔽之地潜伏。待敌军追击过后,便趁此机会向东实施突围。
运用虚虚实实的战术,如虚晃一枪再施以回马枪,的确能够迷惑敌人,然而面对一个整旅的部队,寻找一处能够容纳如此众多人员隐蔽的场所,谈何容易。
幸运的是,皮定均在听闻后即刻联想到一处藏兵于敌境眼皮底下的绝佳地点——刘家冲。皮定均天生具备一项特殊本领,那便是对于途经的险峻山川,他总能迅速铭记于心。
于是,他择定了刘家冲,一座地处两支敌军交汇之地的偏僻小山村。此地地势平缓,仅点缀着几道浅浅的山谷,正位于敌军两条战略要道的交汇点之间。
在选定作战地点后,部队迅速投入行动。任务完成后,他们巧妙地向西佯装撤退,成功引诱敌人追击。皮定均的决策同样显示出其卓越的智慧。敌人虽然最初占据了刘家冲,但鉴于该地形的特殊,他们并未料到解放军会在此隐蔽重兵,于是便放弃了追击,继续西进。
皮定均部将敌军诱至指定区域后,随即转向西进,全旅迅速潜藏于刘家冲周边地区。为确保万无一失,皮定均下令部队四周设立警戒哨,严加守卫,严密封锁情报传递。
部队于林中露营,严禁生火烹饪,即便咳嗽亦需紧闭口鼻,军中的骡马则一律勒紧口鼻束缚。
敌人紧追不舍,却突然发现皮定均的部队如同人间蒸发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他们未曾料想皮定均的部队竟然隐藏在他们视线所及之处,反而误以为皮定均部遭受重创,急忙向西急速行军,意图追击主力部队。
因此,敌方调整兵力,将目光投向西部,并开始在该区域展开搜寻。皮定均的部队在刘家冲隐蔽了一日,力图与主力部队取得联络,然终未如愿。幸而,他们成功与中央取得联系,毛主席在了解他们的处境后,即刻指示他们迅速实施突围。
皮定均随即指挥部队从刘家冲向东疾进,巧妙地绕开了敌军的封锁线,迅速抵达敌方后方。在此期间,敌军方才察觉皮定均已向东实施突围。愤怒与羞愧交织的敌人立刻调动兵力,展开围追堵截。
皮定均率领部队先行向西南进发,直至抵达易家田铺。待敌军得知消息,追赶而来时,我军已迅速完成90度转向,径直向东南进发。部队所向披靡,一路勇猛直前,横穿潢麻公路,迅速突破敌军设下的封锁线。
负责执行围剿任务的国民党第72师目睹此景,赶紧派遣新十三旅紧追不舍,同时,第十四旅在黄土岗一带设下伏击。然而,皮定均巧妙地让部队假扮成第72师的情报小组,凭借这一计策,成功突破了黄土岗的防线。
他们很快便面临了一场严峻的考验。大牛山,作为连接鄂豫皖三省的天然通道,亦是我军突围的关键战略要地。皮定均将军率领部队在此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。敌军早已占据了有利地形,利用两侧高地成功击退了解放军的攻势,并从两侧发起夹击。
面对这一危急局面,徐子荣等人迅速集结了一支精英突击队。凭借着战士们英勇无畏的拼搏精神,他们成功地攻占了两侧的高地。最终,他们顺利地控制了大牛山阵地,成功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,进而深入到大别山区的腹地。
目睹皮定均所部成功突破包围,国民党军队随即紧随其后,意图在大别山区内将他们彻底歼灭。皮定均率领部队返回故里吴家店地区,此地民众纷纷伸出援手,部队得以短暂休整,重拾精神。
休整过后,队伍再度启程,一路翻越土地岭、西界岭等地,最终抵达了安徽霍山县的大化坪。抵达此地后,皮定均的先锋部队随即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。
当时,国民党挺进纵队第二团在清风岭一带设下防线,封锁了解放军的去路。他们占据制高点,凭借地形优势,严密控制了解放军的行动。皮定均观察地形后,果断部署,指挥部队一边牵制敌人,一边迂回上山,对敌军侧翼发起进攻。
勇士们历经荆棘遍布的险途,奋力攀越险峻的悬崖峭壁,最终抵达敌军后方,随即发动全面攻势,终将清风岭收入囊中。
继而,皮定均率领部队抵达了大别山东麓的门户——磨子潭,该地坐落在淠河西岸,对面三座巍峨的大山耸立,形成一道天然屏障。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,他们不得不冒着敌军猛烈的火力,强行渡过淠河。
部队在出发之初便遭遇了重重困境,战士们历经漫长的跋涉,身心俱疲。先行渡河的部队虽只派遣了一个连队抢占制高点,然而该连队成员多为来自大别山区的战士,他们因不愿背井离乡,最终选择了集体撤退。
其余部队于山脚处休整,而敌人反应敏捷,迅速展开行动,几乎将这支部队围困。幸亏皮定均迅速调遣援军,协助先头部队坚守对岸渡口,从而捍卫了希望的火种。
当地民众亦伸出援手,为皮定均指出水域浅显之处。皮定均巧妙运用先头部队吸引敌军注意,随之率领主力部队手挽手,成功穿越河流。抵达彼岸之后,全旅士气高涨,沿途一路击败敌军,迅速向东推进。
部队最终抵达了东山坡,然而,挑战并未就此止步。皮定均激励部队继续向东挺进,他们首先夺取了大别山东麓的毛坦厂出口,随后,部队以每晚超过五十公里的速度迅猛行军。
数日之间,他们接连攻占了官亭镇与吴山庙周边区域,直至抵达红心铺,这才稍感心安。此刻,只要跨过津浦铁路,即可顺利踏入苏皖解放区。
此刻,国民党军队亦抵达此处,意图阻止皮定均东进。皮定均指挥有方,接连挫败敌军数支,战士们终得以安全穿越津浦铁路,抵达苏皖解放区。不久后,他们便与嘉山支队胜利会师。
至此,皮定均部已成功完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中原突围。自1946年6月底起,全体官兵奋勇拼搏,历经近一个月的激战。
彼时,该部队横亘鄂、豫、皖三省之地,历经23场规模不一的激战。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,他们硬是突破了敌军的重重封锁,跋涉过险峻的大别山。此事无疑让皮定均一战成名,声名远播。
此次突围,他们这个旅究竟遭受了怎样的损失规模?
彼时,伤亡总数虽高达两千余人,然而,当部队抵达苏皖解放区之际,竟奇迹般地保留了3个团的全员编制,共计5000人。在如此艰难的逆境中,能够保全如此数量的有生力量,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观。
因此,他名震华夏并非空穴来风。正因如此,这支部队得以享有“皮旅”的美誉,并在解放军中确立了其王牌战力的地位。
权威资料来源:
《皮定均与中原突围》、《“皮旅有功,由少晋中”——中原突围死亡之路生还的第一旅》——党史博览
中金汇融-配资炒股公司平台-正规杠杆炒股平台-配资查询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